在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之夜,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,自古以来,这便是文人骚客挥洒才情的黄金时刻,在这浩如烟海的咏月佳作中,唐代诗人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典雅的词句,流传千古,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,本文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这首古诗的原文之美,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《十五夜望月》原文如下: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 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首句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,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月夜图景,月光如水,洒满庭院,地面映衬出一片洁白,树上的鸦鸟在夜色中栖息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,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中秋之夜的图景,给人以宁静、祥和之感。
次句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,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凉意,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,桂花香气四溢,与月光相映成趣,这句诗通过“冷露”和“桂花”两个意象,将月夜的凉意和清幽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第三句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,直接点明了中秋之夜的特点,月色皎洁,人们纷纷仰望,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这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,勾勒出中秋之夜人们共同仰望明月的感人场景。
最后一句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,以疑问的语气收束全诗,引发读者的遐想,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也暗示了中秋之夜,家家户户都有思念之情,诗人以含蓄的语言,将中秋之夜的普遍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。
《十五夜望月》这首诗,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,成为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象征,以下是这首诗的几个亮点:
-
意境优美:诗人通过对月夜景象的描绘,营造出一种宁静、祥和的氛围,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,仿佛置身于中秋之夜。
-
情感真挚:诗人通过对月夜的描写,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,使读者产生共鸣。
-
语言典雅:诗人运用简洁、凝练的语言,将月夜的景象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,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之美。
-
含蓄深沉:诗人以疑问的语气结尾,引发读者的遐想,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。
《十五夜望月》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、真挚的情感、典雅的语言和含蓄的深度,成为中秋佳节永恒的文化瑰宝,在月圆之夜,让我们共同品味这首古诗的原文之美,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1091.html发布于:2025-08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