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岳楼记》——北宋时期文学家范仲淹的传世佳作,创作于庆历六年(1046年),当年,范仲淹担任巴陵郡太守,其文以深邃的哲理、华丽的文采及丰富的寓意,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,流传至今,以下为《岳楼记》原文及赏析。
原文:
庆历四年春,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担任太守,次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滕子京遂重修岳楼,扩大其规模,并在楼上刻录唐代及当代贤士的诗赋,嘱托我撰写文章以作纪念。
我观察巴陵郡的壮丽景色,集中在洞庭一湖,湖面广阔,远山环绕,长江奔腾,波涛汹涌,无边无际;朝霞与夕阳交相辉映,气象万千,这就是岳楼的壮丽景象,前人的描述已经详尽,这里北通巫峡,南接潇湘,许多迁客骚人常在此聚会,欣赏景物时的情感,难道不会有所不同吗?
若遇到连绵的春雨,阴云密布,狂风怒号,波涛汹涌;日月无光,山岳隐没;商旅停航,帆樯倒下;黄昏时分,虎啸猿啼,登上此楼,便会产生离乡背井、忧虑诽谤、恐惧指责的感觉,满目凄凉,感慨万分。
至于春风和煦,阳光明媚,湖面平静,上下天光,一片碧蓝;沙鸥翔集,鱼儿畅游;岸边的香草和汀上的兰花,香气浓郁,有时烟雾消散,皓月千里,波光闪烁,月影沉璧,渔歌互答,这种乐趣何其美妙!登上此楼,便会心旷神怡,忘却荣辱,举杯邀风,悠然自得。
唉!我曾探求古代仁人的心灵,或许与这两种心境不同,为什么呢?他们不因外物、不因自己而悲喜;身处朝廷高位时,忧虑百姓疾苦;退隐江湖时,忧虑君主安危,他们无论是进还是退,都忧虑,他们何时才能快乐呢?他们一定会说:“先为忧虑而忧虑,后为快乐而快乐”吧!唉!如果没有这样的人,我将归依何方?
时值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。
赏析:
《岳楼记》开篇点明写作背景,滕子京被贬至巴陵郡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,于是重修岳楼,作者以“我观察巴陵郡的壮丽景色,集中在洞庭一湖”引出对岳楼景色的描绘,通过对洞庭湖的描写,展现了岳楼之壮观。
文章分为三个部分,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的气象和心境,第一部分描绘了阴雨连绵、景象凄凉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离乡背井、忧虑诽谤、恐惧指责的同情,第二部分描绘了春和景明、波澜不惊的景象,表达了作者在美好时光中的愉悦心情,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古仁人心情的探寻,提出了“不因外物、不因自己而悲喜”的哲学思想,强调忧国忧民的责任感。
文章在结构上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,通过对比阴雨和晴朗的景象,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,突出了作者“先为忧虑而忧虑,后为快乐而快乐”的崇高理想,这种理想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,也成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《岳楼记》文采飞扬,语言优美,对仗工整,充满了诗情画意,如“远山环绕,长江奔腾,波涛汹涌,无边无际”等句子,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;“沙鸥翔集,鱼儿畅游;岸边的香草和汀上的兰花,香气浓郁”等句子,则生动地描绘了春日的美景。
《岳楼记》以其深邃的哲理、优美的文采和丰富的寓意,成为了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,它不仅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文学才华,更传递了传统美德和崇高理想,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。
相关阅读: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20.html发布于:2025-06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