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古赤壁赋,共赏千古人物眼中的绝美风光,前赤壁赋原文,千古人物,共赏赤壁美景,苏轼,第1张

《前赤壁赋》乃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挥毫泼墨之作,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感染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,本文将带领您深入解读《前赤壁赋》原文,共同感受千古风华,共赏赤壁的壮丽景色。

背景扫描

《前赤壁赋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),彼时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遭受贬谪,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,在黄州逗留期间,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之下泛舟,饮酒赋诗,感慨万千,这篇赋文便是在此次游历中诞生。

原文鉴赏

开篇立意

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,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,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,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,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,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”

开篇处,苏轼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美丽景色,为全文奠定了基调,通过“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”这一细节,生动地展现了作者与友人共赏美景、畅谈诗文的画面。

抒怀寄情

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,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,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,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”

在这段文字中,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感慨,他羡慕长江之无穷,渴望与仙人共游,却深知这一切都是不可实现的,这种对人生的思考,使文章更具深度。

对话哲理

“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,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;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,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。”

在这段文字中,苏轼通过洞箫声的描绘,表现了音乐的美妙,通过“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”这一比喻,阐述了音乐所蕴含的哲理。

结尾收束

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
文章结尾,苏轼再次点题,强调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的美妙,他认为,这些美景是造物者无尽的宝藏,而他与友人共同欣赏这些美景,便是共同享受造物者的恩赐。

《前赤壁赋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,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,通过对赤壁美景的描绘,苏轼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,展现了音乐的美妙,以及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愉悦,这篇赋文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,更是一篇蕴含哲理的佳作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371.html发布于:2025-07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