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原文如下:
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 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 下者飘转沉塘坳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 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 归来倚杖自叹息。 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 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。 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 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 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寒士俱欢颜, 风雨不动安如山! 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
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,当时杜甫流离失所,身处简陋的草堂之中,诗中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的景象,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,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。
诗的开头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”以秋风为引,形象地描绘了秋风之猛烈,以及它对茅屋的肆虐,这里的“三重茅”不仅指茅屋的屋顶,也象征着诗人生活的艰辛和国家的衰败。
“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,下者飘转沉塘坳。”通过茅草随风飘散的景象,进一步渲染了荒凉和凄凉的气氛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忧虑。
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,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,归来倚杖自叹息。”这几句诗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和无奈,以及他对不公的愤慨,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。
“俄顷风定云墨色,秋天漠漠向昏黑。”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,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沉重。
“布衾多年冷似铁,娇儿恶卧踏里裂,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”这几句诗描绘了诗人生活的艰辛,以及他对家庭温暖的渴望,屋漏、雨脚如麻等细节,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生活的困苦。
“自经丧乱少睡眠,长夜沾湿何由彻!”诗人回顾了自己经历过的战乱,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。
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寒士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!呜呼!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,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!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,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幸福的深切期盼,即使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,只要能够庇护寒士,诗愿意付出一切。
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是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集中体现,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、生活细节的描绘,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,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,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,也成为了文学史上不朽的佳作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646.html发布于:2025-07-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