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——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,使这首诗成为古代诗歌的瑰宝,下面,我将为您详尽解读这首诗的原文及其意蕴深远的翻译。
原文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翻译:
尽管国破山河犹存,但春天里的城池,草木却显得格外繁盛。
感慨时光流逝,泪水不禁溅落在盛开的花朵上;痛恨离别的时刻,鸟儿的惊飞触动了内心。
战火连绵三月之久,家书之珍贵,堪比万金。
白发搔首,头发越搔越短,简直难以再插簪。
在这首诗中,杜甫以春日的景象为载体,抒发了他对国家破败、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,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解读。
描绘春日景象,抒发忧国情怀
诗的开篇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杜甫通过对比手法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,尽管国家破败,但山河依旧,草木生机盎然,这种强烈的对比,彰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情怀。
借景抒情,表达离愁别绪
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一句,杜甫巧妙地运用了花和鸟的意象,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恨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花儿盛开却令人悲伤,鸟儿飞翔却让人惊恐,这种强烈的反差,使诗人的离愁别绪跃然纸上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家书的珍贵,战火连绵不断,家书成为亲人间的唯一纽带,其价值胜过万金,这种对比手法,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
诗的结尾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杜甫以白发为喻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,白发越搔越短,意味着岁月的流逝,而自己却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,这种自嘲的笔法,使诗人的忧国情怀更加感人。
《春望》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,成为了古代诗歌的典范,杜甫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对国家破败、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,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,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,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946.html发布于:2025-08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