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师表,诸葛亮忠义之心与原文翻译的深度解析,深入解读出师表,诸葛亮忠义之心的经典表达及其原文翻译,诸葛亮,忠义,第1张

《出师表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诸葛亮于公元234年(蜀汉建兴十二年)呈递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篇辞表,这篇辞表不仅彰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深切忠诚与忧虑,更昭示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本文将深入剖析《出师表》的原文与翻译,以期让读者更深刻地领悟这篇千古传世之作的精髓。

《出师表》原文如下:

臣诸葛亮谨言:先帝创业未半,而中途崩逝,今蜀汉国势衰微,正值存亡危急之秋,然宫中侍卫大臣勤勉不懈,忠志之士忘身报国,皆因感念先帝殊遇,愿报陛下恩德,陛下宜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德,激励士气,不宜自贬其能,以误忠言之路。

宫中府中,一体同仁,赏罚分明,不应有异,对于犯法作奸者,宜交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公正之治;不宜偏私,使内外法度不一。

侍中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,皆忠诚善良,志向纯洁,先帝选拔他们以遗陛下,愚以为宫中之事,宜悉以咨之,施行必能补益不足。

将军向宠,性温良,行事公正,通晓军事,昔日试用,先帝称之有能,故众议举宠为督,愚以为军中之事,宜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。

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,乃前汉兴隆之由;亲近小人,远离贤臣,乃后汉倾颓之因,先帝在世,常与臣论及此事,无不叹息痛恨桓帝、灵帝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皆忠诚正直、为国捐躯之臣,愿陛下亲近信之,汉室之兴,指日可待。

臣本布衣,躬耕南亩,乱世求全性命,不求闻达诸侯,先帝不以臣卑鄙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嗟久矣,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率三军北定中原,竭尽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,此臣所以报先帝、忠陛下之职分也,至于权衡利弊,竭尽忠诚进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

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,不效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;若无兴德之言,则责攸之、祎、允等之慢,以彰其咎,陛下亦宜自谋,以咨诹善道,察纳雅言,深追先帝遗诏,臣不胜受恩感激。

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
《出师表》翻译如下:

臣诸葛亮谨言:先帝开创的大业尚未完成,却不幸中途崩逝,如今分为三国,我们蜀汉国力疲弱,这实在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,宫中的侍卫大臣们勤勉不懈,忠诚的士人们忘我地奋斗在外,都是为了追念先帝的恩遇,想要报答陛下,陛下应当广泛听取意见,以发扬先帝的遗德,激发忠臣的士气,不应轻视自己,用错误的比喻堵塞忠言之路。

宫中和府中,都是一个整体,奖惩功过,不应有异,对于犯法作奸者,应当交给有关部门处理他们的刑罚和奖赏,以彰显陛下公正明亮的治理;不应偏袒私情,使内外法度不同。

侍中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,都是忠诚善良的人,他们的志向和心思都很纯洁,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,我认为宫中的事务,无论大小,都应该咨询他们,再施行,一定能够弥补不足,有所增益。

将军向宠,性格温和,行事公正,通晓军事,以前试用过,先帝称赞他有才能,因此大家一致推举他为都督,我认为军中的事务,都应该咨询他,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致,使有才能和无才能的人各得其所。

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,这是前汉之所以兴盛的原因;亲近小人,远离贤臣,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,先帝在世时,每次与我谈论这件事,无不叹息痛恨桓帝、灵帝,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这些都是忠诚正直、为国捐躯的臣子,愿陛下亲近他们、信任他们,那么汉室的兴盛,就可以期待了。

我本来是一个平民,在南务农,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,不追求在诸侯名,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,委屈自己,三次到草庐中拜访我,叹息了很长时间,现在南方已经平定,军队装备已经充足,应当率领三军,北定中原,竭尽我平庸的才能,铲除奸邪,恢复汉室,回到旧都,这就是我报答先帝、忠于陛下的职责,至于权衡利弊,竭尽忠诚进言,那就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责任了。

愿陛下将讨伐敌寇、恢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,如果没有成效,就惩处我的罪过,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,如果没有振兴德行的言论,就责备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懈怠,以显扬他们的过错,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,咨询善良之道,听取雅言,深刻追念先帝的遗诏,我非常感激。

现在我将要远离,面对这篇辞表,泪流满面,不知该说些什么。

《出师表》作为一篇辞表,以其真挚的情感、深刻的内涵和崇高的精神,成为了千古之作,通过对原文的翻译和解读,我们不仅领略了诸葛亮忠诚、智慧、勇敢的品格,更感受到了他为国家、民族付出的无私奉献,在新时代,我们应当学习诸葛亮的忠诚精神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 作者:清风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
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dnhjvoc.com/post/87.html发布于:2025-06-29